中国大豆网 - 大豆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新闻资讯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新闻资讯 > 盐碱地长出“金疙瘩痘” 东营盐碱地大豆种植将达30万亩
B.biz | 商业搜索

盐碱地长出“金疙瘩痘” 东营盐碱地大豆种植将达30万亩

信息来源:dadou.biz   时间: 2022-02-24  浏览次数:19

  齐鲁网·闪电新闻2月20日讯?2022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推动大豆等栽培种植实现新突破。虎年新春,黄三角的老百姓步履坚实,正奋力打造盐碱地上的“大豆粮仓”。

  亩产效益翻两番?“农业沙漠”长出“金疙瘩豆”

  东营市利津县刁口乡渔民村村民李立栋站在地头,回想刚刚承包土地的时候,心情瞬间跌入低谷:“原来这片地能愁死个人,种啥啥不长!”

  2015年,在外生意受挫的李立栋选择返乡创业,流转了600余亩土地,成了当地的种粮大户。土地虽多,但在当时,李立栋却并不被村民看好。

  利津县刁口乡地处沿海,1997年的一场特大海潮风暴,海水倒灌,导致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是当地典型的“退海之地”。按照当地老百姓的话说:“十亩地里能有六亩好地种粮食,六亩好地还全得看老天爷面子!”。“想要种好盐碱地?不可能!”。

  李立栋在第一年就感受到了压力,600亩土地种一半荒一半,仅靠小麦玉米两种农作物,第一年基本没盈利。“后来有了国家补贴,小麦一亩地补贴120块钱,收割后去掉成本一核算就挣个补贴钱,只能指望第二季的玉米挣点,这样的日子持续了3年。”李立栋告诉记者。

  “直到种了大豆才见有收益。”2020年,李立栋在当地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开始在自己承包的土地里种起了耐盐碱的大豆品种,相比于对土地要求较高的小麦、玉米,盐碱地大豆在含盐量相对较高的土地上也能够正常生长,也就没有了当地村民口中所谓的“好地”、“坏地”之分,同时相比较于普通耕地,盐碱地大豆的产量并不弱势。

  “600来亩土地收完小麦种大豆,每亩地大豆产量可以达到300来斤,而且它的利润高,价格也可以。”聊到这,李立栋舒缓了紧皱的眉头。根据《央视财经》报道显示,2020年,我国大豆平均亩产仅为260多斤,相较于这个数值,李立栋的盐碱地大豆已属高产。

  见到收益的李立栋立马开始了扩大规模,2021年总流转土地1700亩,其中1500亩种植大豆。“每亩地去掉成本最少能挣500多元,跟以前比相当于翻了两番,2021年光卖大豆就挣了将近100万!这都是我的‘金疙瘩痘’!”李立栋没有压抑自己的喜悦,笑的很从容。

  2022年,李立栋又流转了一部分土地,在近2000亩的盐碱地上,今年将全部铺种耐盐碱大豆。

  6个品系将参与区域试验?黄三角农高区推进耐盐碱大豆育种

  耐盐碱大豆成为东营农民与“退海之地”抗争的武器。而早在十年前,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盐生植物与生态农业研究所所长徐化凌,就开始琢磨要在盐碱地里做文章。

  “2013年的时候,我们意识到大豆的进口量在逐年增加,未来需求可能会很大,同时做耐盐植物是我们的一个特色优势学科,我们就开始攻关耐盐碱大豆的育种。”徐化凌对记者说:“如何利用好盐碱地,其实就是咱东营人一直以来不断努力的方向。”

  徐化凌在同事的研究中发现,来自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部分野大豆样本含有“苗期耐盐基因”,此后便一头扎进了杂交育种的科研任务中。

  为了寻访耐盐碱的野大豆,徐化凌带领团队奔波数千公里,在黄河三角洲开展系统性的野生大豆资源搜集。因为主要到重度盐碱地、人迹罕至的地方搜集,汽车开不进,他们背着铁锨、网兜、标签徒步进入,一边开路一边寻找样本。“截至目前,我们保留了73份耐盐碱野大豆核心资源。”徐化凌告诉记者。

  “用一些耐盐的亲本材料来做杂交,通过不断杂交从后代中选择新一轮的样本,培育更加耐盐、更加高产的大豆品种。”截至目前,徐化凌的耐盐碱大豆品系已培育至第9代,有两个品系的大豆在盐碱环境下产量较高,今年将进行品种审定,也有可能是徐化凌培育出的首批耐盐碱大豆品种。

  “我们目前已经和中科院遗传所、山东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6家单位开展合作,目前有耐盐育种材料556份,筛选了新品系14个,今年进行区域试验的品系有6个。”黄三角农高区技术创新中心工作专班产业推进部部长季增诚告诉记者:“目前,耐盐碱大豆的育种工作正持续开展。”

  2022年,东营市也在推广盐碱地大豆种植工作,将围绕耐盐碱作物育种和良种良法配套管理,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新品种推广,实现大豆种植面积新增10万亩以上,达到30万亩。

  闪电新闻记者 于兴涛 刘晨 ?利津台 裴滨滨 报道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大豆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