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豆都是旱地作物,在耕地资源丰富的条件下,两个作物年际间轮作,既利于种地养地,又有利于高产稳产,但是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两个作物就有争地的矛盾,这是个现实问题也是个难题。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作为新型研发单位,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主任邓兴旺院士,带领技术攻关团队在潍坊市峡山区开展了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模式试验,通过科学设计和精心试验,取得了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的重大突破,解决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时一体化除杂草的卡脖子难题。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了:“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邓院士带领技术攻关团队通过选用抗大豆除草剂的优良玉米品种、实施玉米大豆复合带状间作并一次性一体化除草方案,形成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洁田模式。
从产量对比看,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洁田模式与玉米单作模式相比,实现了每亩玉米产量不减少(1300斤)、大豆同时收获300余斤的良好效果。从收益对比看,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洁田模式与玉米单作模式相比,每亩净收益增加700余元。
从生态效益对比看,带状间作洁田模式使用大豆除草剂,利用值保无人机喷雾作业的方式除草,比带状间作非洁田模式节约农药及作业成本37元/亩,作业效率提升62%,突破了带状间作除草难这个瓶颈问题。
这种模式在保证玉米产量不减少的基础上,同时提高了大豆播种面积,是玉米大豆间作的3.0版本,该模式即将在全国六省推广示范。
邓院士表示,这一突破在于在玉米品种里加入一个抗常用大豆除草剂新性状。经合理使用,不但解决了玉米和大豆需要分别用不同除草去除草的问题,且能确保玉米产量不减少,多收300斤大豆,相当于一亩地可以作为1.8亩地来使用,该模式从理论上具备解决我国玉米大豆长久以来“争地”矛盾的潜力,还能够有效缓解我国大豆85%以上依靠进口的“卡脖子”问题,是既能保障油料安全、又能保障饲料用粮的良策,既能减肥减药、又能固氮减排的绿色技术,也是我国藏粮于技战略的创新实践。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不仅开展现代生物育种和种植模式研究,还试验了配套该模式的玉米高地隙跨行收割机。
该收割机适用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田间操作,虽然收获杂质较多需要进一步改进,但是已经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的充分肯定和重要批示。
与此同时,潍柴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就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洁田模式的播种和收获机械的合作研发达成一致共识,积极助推潍坊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
-END-
回顾
历史消息
发现“分享”和“赞”了吗,戳我看看吧